央美教授、书坛大拿王镛曾指出王羲之书法的一个“致命缺点”,那就是写不了大气象的作品,不论是大字还是狂草,都无可奈何。事实果真如此吗?东晋的书写工具、坐姿等决定了没有写大字的必要;而梁武帝称王羲之书“如龙跳天门,虎卧凤阙”,说明了王字颇有视觉冲击力,丝毫不缺气象。
图片
而就在2024年时,日本展出了一卷书法,并称这是“王羲之仅存于世”的狂草,书法界头一回见到,它便是草书《心》经。全卷洋洋洒洒、挥毫畅快。不过,也有学者认为,这一经文是唐朝才翻译完成的,王羲之是东晋人,怎么会写它呢?
图片
经过中外学者的联合考证与鉴定,最终得出结论:这其实是“草圣”张旭以王羲之笔意写成的伪托之作,不过,它因完美展现了王羲之失传的狂草技法,所以价值依旧很高,水平也是登峰造极,被学界盛赞“惊天地泣鬼神”。
图片
张旭的草书初学虞世南、陆柬之、陆彦远,进而由唐入晋学王羲之,他在书写此作时,没有过于追求个性,而是忠实再现魏晋写法,再现了失传已久的王羲之大草技巧。此作全卷纵约30厘米、横约2米,近300字,字径大小错落,在3至8厘米之间。
图片
此作以起笔侧锋切入,行笔即刻转为中锋,中段绞转使笔锋不断调整方向,粗细变化自然,笔画之间衔接到位,连笔处笔断意连,以笔势暗接,比后世狂草的刻意缠绕多份含蓄,尽显不激不厉的晋人风度。
图片
结字草法谨严、欹侧生姿,疏密对比明显,在规范中求变化,王羲之的草法源自其对“章草”的革新,既保留“字不连属”的辨识度,又以偏旁简化突破章草的刻板,为狂草建立“易识”的底线。
图片
此作精妙之处在于确立“狂草需守度”的准则,笔法的“中锋稳劲”纠偏野狐禅,结字的“草法清晰”避免乱书。后世学狂草者,若不溯源于此,易堕入“狂而无法”的歧途。正如米芾所言“右军狂草,如老仙驭风,看似纵逸,实则步步有法”,此即其超越历代草家的核心价值。
图片
张旭的草书以“肥劲”著称,他在临摹王羲之草书时,正好弥补了晋人妍美书风易出现的“纤弱”,我们在临摹这件作品时,不仅能学到丰富的魏晋笔法,还能够克服狂草的燥气、江湖气,不仅草法规范,气韵也清新脱俗,从内到外提升草书的水准。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